、過濾效率檢測流量計范圍(10-100)L/min,精度5級。1過濾效率采樣頻率:1-9999次/min可任意設置。
1、阻濕態(tài)微生物穿透試驗儀,主要測試醫(yī)用紡織品阻濕態(tài)細菌穿透性能;符合標準(醫(yī)護人員和器械用手術單、手術衣和潔凈服。測定防潮濕細菌滲透的試驗方法)。
2、上海千實阻濕態(tài)微生物穿透儀又稱為濕態(tài)阻菌測試儀,專業(yè)用于評定材料在受機械摩擦時阻液體中細菌穿透的性能,具體為用于測定材料在經(jīng)受機械摩擦時阻液體中細菌穿透的性能(經(jīng)受機械摩擦室對液體攜帶細菌穿透的屏蔽性能);主要用于醫(yī)療手術單、手術衣和潔凈服等。
藥品包裝密封性能檢測同樣重要,它確保包裝袋的密封性,防止產(chǎn)品因密封不良導致泄漏、污染等問題。此外,摩擦系數(shù)測試也是評估包裝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標。通過測試,可以確保包裝材料在開口時滑爽性良好,便于在高速生產(chǎn)線上運輸和包裝產(chǎn)品。在藥品包裝生產(chǎn)過程中,溶劑殘留檢測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抗拉強度與伸長率:指藥品包裝材料在拉斷前承受的最大應力值及斷裂時的伸長率。通過檢測能夠有效地解決因所選包裝材料抗拉強度不足,而產(chǎn)生的包裝破損問題。(2)剝離強度:也被稱做復合強度或180度剝離強度,是檢測藥品包裝用復合膜中層與層間的粘接強度。
藥包材微生物檢測指標包括無菌檢查、生物負載測定和微生物限度檢查的要求。生物負載測定引入以提高藥包材質量控制水平,為無菌藥品的質量控制提供保證。微生物限度檢查的限度標準包括需氧菌總數(shù)、霉菌和酵母菌總數(shù)以及控制菌的種類。藥包材微生物檢測的常規(guī)檢測策略需基于風險評估,避免過度控制及失控情況。
藥包材標準是指國家為保證藥包材質量,確保藥包材的質量可控而制定的質量指標、檢驗方法等技術要求。藥包材標準的作用藥包材標準是判斷藥包材質量合格或不合格的法定依據(jù),是藥品質量管理和藥包材質量管理的雙重法定目標。
鋁箔包裝: 重點關注材料一致性、質量控制,以及與PVC的配合性,裝藥試驗確保其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xiàn)。 酞丁安搽劑: 除了材料和塑料瓶質量,還要進行裝藥試驗,考察配合性、遷移性和生物相容性,確保無副作用。深入細節(jié) 在進行原輔料相容性試驗時,要遵循一對一測試原則,對高用量輔料進行嚴格質量檢測。
1、口罩執(zhí)行標準GB/T32610-2016是民用防護口罩的國家標準,旨在過濾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如氣體、氣味和飛沫,提供一定的防護效果。以下是關于該標準的詳細介紹: 口罩執(zhí)行標準GB/T32610-2016適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防護口罩,用于濾除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
2、GB/T32610-2016,是“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標準”,通俗的說是民用防護口罩標準,適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空氣污染環(huán)境下濾除顆粒物所佩戴的防護型口罩。不適用于缺氧環(huán)境、水下作業(yè)、逃生、消防、醫(yī)用及工業(yè)防塵等特殊行業(yè)用呼吸防護用品,也不適用于嬰幼兒、兒童呼吸防護用品。也就是說,這種口罩不屬于醫(yī)用范疇。
3、GB/t32610-2016是日常防護型口罩。這是我國首個民用防護型的口罩國家標準,執(zhí)行民用標準的口罩不屬于醫(yī)用口罩。這個標準對應的防護級別有A、B、C、D,過濾的級別有3級。只有防護級別為A或過濾級別為2級以上的,才能夠近似于KN95或N95口罩,才能防止冠狀病毒。
1、口罩細菌過濾效率(BFE)檢測儀主要適用于計量檢定部門,科研院所,醫(yī)用口罩生產(chǎn)單位及其相關檢測部門的對于口罩細菌過濾效率性能的測試。主要符合YY0469-2011《醫(yī)用外科口罩技術要求》附錄B細菌過濾效率(BFE)試驗方法第B.1試驗儀器要求。同時也符合ASTMF2100、ASTMF210EN14683標準需要求。
2、熔噴布BFE指的是熔噴布細菌過濾效率的檢測,而PFE指的是熔噴布顆粒物過濾效率的檢測,一般來說手持的熔噴布顆粒物過濾效率檢測儀指的就是手持款的塵埃粒子計數(shù)器。熔噴布是口罩最核心的材料,熔噴布主要以聚丙烯為主要原料,纖維直徑可以達到1~5微米。
3、PFE:PFE是指熔噴布對顆粒物的過濾效率。這通常通過手持的熔噴布顆粒物過濾效率檢測儀,即手持款的塵埃粒子計數(shù)器來檢測。它衡量的是熔噴布阻擋微小顆粒物的能力。BFE:BFE則是指熔噴布對細菌的過濾效率。這是專門用于檢測熔噴布在阻擋細菌方面的性能。
包:細菌電穿孔儀、超聲波破碎儀, 數(shù)量:各1臺;04包:小容量真空離心濃縮儀、超低溫冰箱, 數(shù)量:各1臺;05包:放射性檢測儀, 數(shù)量:4臺;06包:碳硫儀, 數(shù)量:1臺;07包:標本室體視顯微鏡, 數(shù)量:1套。
家庭使用的電冰箱內的溫度一般在攝氏10℃至零下30℃的范圍內,雖可抑制多數(shù)細菌的活動,但仍有一部分喜歡在低溫條件下活動的細菌存在于各類食品上。
在日常生活中,電冰箱通常設定在攝氏10℃至零下30℃的溫度范圍內,這個低溫環(huán)境雖然能夠有效抑制大多數(shù)細菌的生長,但仍有部分細菌能夠在這樣的條件下存活。一項由細菌學家進行的實驗揭示了這一現(xiàn)象:實驗選取一杯雪糕,每毫升內含有5000萬個傷寒桿菌,然后將其放入冰箱冷藏。
冰箱中可能存在的細菌主要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李斯特菌。盡管冰箱提供了相對低溫的環(huán)境,能夠減緩細菌的繁殖速度,但它并不是一個完全無菌的環(huán)境。冰箱中細菌的種類和數(shù)量通常與儲存的食物種類以及使用習慣有關。 大腸桿菌:這種細菌常見于水源和食物中,尤其是那些未經(jīng)充分加熱處理的食品。
本文暫時沒有評論,來添加一個吧(●'?'●)